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当台港澳垃圾处理的系列报道即将收尾的时候,“十一”期间又传来天安门看升旗留下5吨垃圾、八达岭长城6天垃圾过百吨的消息。几天来,乱丢垃圾俨然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实际上,不必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看垃圾困扰,说到底,不论是垃圾不分类,还是随手丢垃圾,都是个习惯问题。
稍有些年纪的人都知道,早年是提着竹篮或布袋买菜的,南方有些乡镇用荷叶包肉卖。那时,不需要垃圾分类或收集,用过的荷叶随手弃于野,便尘归尘、土归土。垃圾困扰是随着塑料瓶、快餐盒等一系列现代文明进入人们生活的。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利时,不免也要承受随之而来的困扰。乱丢垃圾不是大奸大恶,但改变这一旧习确已迫在眉睫。
当然,个人积习尚且难改,改变众人积习更是难上加难。不但法难责众,众人同样的行为,稀释了羞耻感,无形中还成为相互鼓励,造就出一种理直气壮的情境。如同“中国式过马路”,一群人无视红灯横穿马路,显得少数等待绿灯的人形如傻子。情境的力量不可小视,在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所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情境可以使一个好人变成恶魔,更不必说阻挡习惯的改变。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反过来看,帮助人们去除乱丢垃圾恶习,不妨从重塑情境做起。
重塑情境,台湾推广垃圾分类的经验值得借鉴。对此,台湾一名环保部门官员曾精练总结:2005年以前以理念引导、经济鼓励的“胡萝卜”为主;2005年后通过相关法律增加强制性的“大棒”,终于用十几年时间让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台湾早期推广是全方位的。除社会宣传,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小学生课本。垃圾分类中最难做的是收集果皮菜叶等厨余,听一位台北的家庭主妇说,最初每家都获赠一个密闭式厨余桶,有志愿者上门演示如何收集厨余。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厨房多设一只厨余桶、两个垃圾袋,将不同垃圾分类收集。近几年台湾经济增长、垃圾反而减少,正是得益于这些习惯的改变。
实际上,“十一”期间也传出浙江学生上街捡烟头的新闻,改变丢垃圾习惯的社会意识正在茁壮成长,欠缺的或许只是系统性、有步骤的规划与行动。这需要公权力的规范与引导,从塑造改变人们丢垃圾习惯的社会情境开始。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