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9日下午4时许,郑州市一辆919路公交车行驶至中原路秦岭路路口时,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车上乘客称,老人之前曾因让座问题与一名小伙子发生争执,并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老人家属接受急救人员询问时称,老人患有心脏病。
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是道德常识,本无须争议。但是,近些年来有关公交让座的引发争斗一次又一次曝光在舆论病前,如果是谁面对老弱无动于衷,通常都被异口同声地批评没有道德。但若是那个老人主动索要座位,甚至出言不逊,做出与年龄不相称的举动,又被质疑为老不尊、道德强迫。总之,让座的话题,成了舆论的道德口水,成了表达的道德大棒。
但是,在争议的背后,事实上有两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为什么老人越来越易愤?应当来说,当下的社会容易愤怒的不止于老年人,整个社会都落入了愤怒的陷井。之所以愤怒,不外乎缺少外部的安全感,是弱势自危的表现。只不过老年人的愤怒与老龄本有知天命的平和格格不入,令人感到诧异。然而,老年人在当下的公共生活中,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游离在社会的规则之外,这种忽视不仅是人际尊重的忽视,其实是制度的忽视。比如,有名的“大妈”问题。所以,老人易怒,在公交上争座,深层次都是权益诉求的表达,这种需求比座位更重要。如,有的老人让座给他不一定要,但是没人让,他反而要争。
二是道德的软约束是否管用?道德是给有道德的人准备的,没有道德,不作为批评通常也无济于事。所以,提倡让座,尊老爱幼,理论上可行,现实上也能够增益社会正能量,却无法成流行的“硬货币”,相反期望过高,还是一柄双刃剑,伤人又伤己。至于倡导相互的礼让与宽容亦是如此,道德诉求的锦上添花远没有利益诉求的雪中送炭更实际。
“争座猝死”与其它老人争座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是猝死的结果,使得这一现象更具悲剧特色。很明显,这绝不只是道德悲剧。之于个案事后诸葛亮式的各打五十大板,如年轻人给老人让个座,举手之劳;老年人体谅年轻,多宽容,悲剧就可以避免之类的,其实都是无稽之谈,既无助于人死复生,又无助于避免类似现象的重演。
尊重老人等弱势群体,根本要摆脱道德层面的倡导,变成有刚性意义的社会制度与规则设计,拓展老人公共生活的空间。譬如,公交车上要给老人留出更多的座位,老孕幼儿专用座按一定比例分布在公交车相对方便的位置,用显目的颜色标识出来,加强管理,确立规则执行刚性。又比如,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应当设立老人服务专用窗口,提供特殊通道。总之,尊重老人要让他们的地位与诉求看得见、摸得着,而不是靠他人的怜悯与施舍。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