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进入百度百科中“PX”词条,可以看到自2006年词条建立以来的历次修改版本,以及作者ID、修改原因,4月2日—11日修改双方的争论过程也完整呈现——除了对PX内容的更改,还有一些情绪化的表达——从部分记录中能够感受到修改者对PX的厌恶、抵触。
而在参与PX“词条保卫战”的清华学子的宿舍门口,已经常常有反对PX的人聚集。
科技工作者循循善诱,一线生产工人现身说法,似乎都很难说服反对者。
人们对PX的抵触到底来自哪里?
症结并不在PX本身。
不明白是什么,所以要反对
中央电视台记者闫乃之曾经找到将在“词条保卫战”中将PX毒性改为“巨毒”、“剧毒”的两名网友,询问这样修改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两个人的答复都是:不知道PX的毒性到底是怎样,并为事件感到自责和道歉。
4月11日,兰州发生原油泄漏导致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微博上立刻有人激烈地表示:这证明了PX不能上。但这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发微博的人似乎根本没有去求证苯、二甲苯、对二甲苯的毒性渐次降低等问题。
知名媒体人石述思形象地比喻:“(PX低毒这件事)就像一个暗号,在石化系统内部沟通没有障碍,谁都能听懂,但是石化系统跟外界沟通有严重的障碍,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们用一个个术语解释了半天,公众还是‘不明觉厉’(网络用语:虽然不明白是什么,但感觉很厉害)。”
石述思认为,随着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地崛起,人们对身边将要出现的一个大型化工厂关注、质疑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一位九江市民说,他曾经领导了当地保卫PX的一场“战役”,并且胜利了——九江是为数不多的PX项目已经落地的城市之一。最初,他和很多人反对PX,原因是担心炼制过程中会有泄漏和爆炸。后来,他和一些同伴到中石化下属的镇海炼化去参观之后,看到管理很规范,并没有担忧中的场景,才放下心来。
这位九江市民表示,石化企业科普做得的确不够:应该坦诚地告诉大家,要生产的东西有多大毒性,最大可能发生的事故会对周边居民产生多大的危害——实际上,跟其他化工企业的危险性比较,PX项目是很安全的。科普不够,成为很多人产生疑虑甚至反对的原因。
“距离居民区100公里”是个传说
因为“不明觉厉”,PX项目在一些人的脑海中便是“越远越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回忆,在2007年PX项目准备落户厦门的时候,他收到了很多短信,其中一条特别坚定不移地要踢走PX的理由就是:国际上规定,PX项目跟居民区之间至少要间隔100公里。
经过多方沟通后,项目最后迁址漳州。
但曹湘洪至今不知道“100公里”的距离标准从哪里来,他说,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国外的PX工厂距居民区有100公里,接触过的PX工厂离居民区都比较近。2011年,他在日本考察过一个有PX项目的炼油厂,与居民区只隔了一条马路。
在日本的横滨,PX项目与居民区的距离在1000米左右;在韩国蔚山,SK集团的PX项目距离居民区400米。中欧环境治理项目经理龙迪介绍,在他的国家荷兰,也有PX项目像日本那样与居民区只有一条马路之隔。荷兰的环保部门对此表示,现在上危险化学品的项目不会再离居民区太近,但100公里也是“胡扯”。
曹湘洪介绍,我国对PX项目与居民区的规范首先是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00米;其次是卫生防护距离,根据项目的规模、地理位置、5年平均风速来确定,距离在700~1200米之间。在欧洲,是根据PX项目的危险物料的储存量、突发事故以后产生的泄漏量、随着风向的扩散半径等,用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以后,划出一片区域来,在这个区域中不能有公共设施,但是没有明确一个具体的距离要求。
在新加坡,炼化设施集中在裕廊岛,离居民区最近的PX项目不到1000米,当地民众也并未表现出任何惊慌或抗议。
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顾清扬介绍,在新加坡,一个项目要落地,政府、企业及民众都要参与:政府要立法,但更要执行到位;在这种环境之下,新加坡的企业,非常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生产行为,特别是考虑到污染,因为如果有污染,突破了国家环境局的监控指标,带给企业的损失和麻烦会非常大;而新加坡的人口寿命、居民的健康情况,一直在增加和改善,所以居民对可能会导致一些污染的建设项目,也觉得很放心。
流言止于公开,信任始于公开
“既不要妖魔化,也不要美化。”石述思说,因PX而起的信任危机,其问题不在PX本身——PX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低毒也是毒,在我们国家很多人闻PX色变,将“低毒”的产品搞出了“剧毒”的效果,值得深思。
在PX产业蓬勃发展的日本和韩国,居民最初也游行、抗议过,但渐渐归于平静,因为政府做了这样几项工作:第一,提高了技术水平,完善了生产流程;第二,加强了环保设施;第三,向公众敞开大门参观,决策立项全程公示,最后还将化工污料变废为宝,继续造福社会。
在曹湘洪看来,我国出现今天PX项目难上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一是石化企业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经常出这样那样的事故,造成居民恐慌;二是老百姓对PX缺少认知;第三则是政府工作没有做到位。
曹湘洪认为,虽然现在政府部门对企业监管越来越严,但我们与做得好的国家在监管的方法上有差距,还没有走上专家监管的道路。“事实上政府部门,包括环保主管部门,可能对PX生产过程并不太了解,该怎么样有针对性地监管,可能做得不到位。经常有领导带着一些人做安全大检查,但如果他对石油化工厂不了解,检查也是走过场。我也调查了解过,为什么国外事故少?关键是政府的监管做得也非常好。”
此外,曹湘洪建议应该向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学习,让政府、企业和公众同时发挥作用——如企业可以设公众开放日,让企业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生产,告诉老百姓,用的什么原料、生产什么产品、中间有哪些副产品、哪些是有毒物质、采取了哪些技术措施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光让公众了解还不行,还要有社会监督,比如可以在PX装置的周边设置一些自动检测仪器,将检测数据上网,让公众一天24小时都能看到企业是不是在运行,有没有偷偷排放……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自律,在项目上马之前就如实地向百姓报告相关情况,将环评结果如实告知,让公众理解。
一些政府和企业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茂名市政府明确表示,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前不会启动PX项目;中石化下属企业镇海炼化已经举办了43期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了1800多人到公司参观,消除误解——很多人走进企业之前有很多疑虑,如化工企业是不是有很重的气味、工厂环境是不是很差等,参观过以后反馈印象很好,如江西九江。
用石述思的话说,这叫“谣言止于公开,信任始于公开”。
“PX绝对不是剧毒!”4月17日晚,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录制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坚定地说。
每当PX引发争议时,这位化工领域的权威专家都会通过媒体向公众解释一番。这个工作不容易,有的人还没弄懂他说的话,就先情绪化地把“砖家”的帽子扣在他头上。
不过,曹湘洪不退缩:“作为一个工作了40多年的老科技工作者,我有责任把我所经历、所知道的关于PX的认识告诉大家。”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PX
在《对话》节目现场准备的一瓶PX上,标签上写着“对二甲苯”,这是它的化学专业名称,英文名为Para-xylene。主持人郑重地戴上橡胶防护手套,往一只三角烧瓶里倒出一部分,看上去是无色的透明液体。
记者按照专业人士的指点,闻到了这种液体的气味,与小时候家里刷在木质门窗上的油漆气味有些相似,但不及后者浓烈呛鼻。曹湘洪告诉记者,这样形容差不多,因为过去有的油漆里面会用PX做溶剂。
在油漆中做溶剂只是PX数不清的用途中的一种。曹湘洪说,普通人平常几乎是见不到PX的,能见到的都是用PX作为原料生产的产品。
最常见的来自PX的产品是服装,各种涤纶长丝、短纤面料的衣服都是由PX的下游产品PTA(精对苯二甲酸)制成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X另一种下游产品),再经过各种加工而来的。此外,还有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塑料制品:矿泉水、饮料等各种瓶,银行卡、会员卡等各种卡,汽车轮胎帘子线,苹果手机装饰壳,胶片,各种包装袋、包装盒……都是由PTA或PET作为原料再加工而来。
中石油集团炼化公司总工程师胡杰去年5月在撰文介绍汽油成分时指出,所有的汽油中都含有PX。2017年将在全国使用的国五标准汽油中也含PX。
源自PX的PTA和PET,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铝、玻璃、陶瓷和纸张,应用于建筑工程、电器电子、医疗卫生、汽车及机械制造等行业。“PX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曹湘洪说。
有专家表示,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PX——要绕开前面所述各种物品,似乎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汽车尾气中的氧化氮毒性比PX强”
曹湘洪强调,在世界诸多化学品名录和我国危险化学品名录中,PX都被描述为低毒的基本化工原料,它的毒性与汽油差不多,比汽车尾气要低很多。
“每天开车排放的尾气中有氧化氮,在有毒物质名录上,氧化氮的毒性比PX强。”曹湘洪介绍说。
曾有专家通过学术对比介绍,PX的毒性大于食盐小于酒精,与咖啡同级。有人发问:“那么PX喝下去会怎样?沾到皮肤上会怎样?”
曹湘洪解释,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应用场合,虽然PX与咖啡毒性相当,但咖啡可以喝,PX不能喝。就性能而言,衣服上沾到油污以后,用汽油可以洗干净,用PX洗同样没问题。
向《对话》主持人提供防护手套的,是一位在实验室中研究了十几年PX技术的科研工作者。他表示,PX尽管是低毒,但也是有毒的,如果皮肤反复接触PX,会变得干裂,这说明它实际是有危害的,实验室里的技术人员不得不在敞开的设备中采样,进行这样的经常接触有必要戴上手套、防护面具等。
因为PX的学名“对二甲苯”中有一个“苯”字,而苯是致癌物质,因此,很多反对PX的人担心,PX会导致癌症。
对此,曹湘洪介绍,按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论文集搜集的数据,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证明PX有致癌性,因此,该中心将其划分在“不能确定是致癌物质”一类中。但曹湘洪也表示,长期高浓度接触PX,对人体一定会产生影响。
据《人民日报》报道,医学资料显示,人体吸收过量的PX,会对眼部以及上呼吸道造成刺激。长时间接触PX,也可能导致头痛、烦躁、抑郁、失眠、疲劳等症状,严重者可以造成短期记忆障碍。美国曾有实验表明,PX会对胎儿造成一定影响,专家建议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尽量减少接触PX,就像应尽量减少接触酒精、烟草和其他药物一样。
有人关心,低毒累积多了会不会变成剧毒?
“PX挥发到大气里,很容易在自然条件下光降解,毒量就消除了。”曹湘洪解释,而且人体有排毒功能,就像喝酒,一次喝多了会倒下,每天喝一点则会排出去,不能简单说长期累积以后低毒就会成为剧毒。
生产风险不等于事故
即使知道了PX及其产品的低毒性质,很多人还是反对PX项目,他们担心生产过程中会有泄漏、爆炸,以及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有害。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部分人能直接接触到PX,其中一部分在实验室里——就连生产车间的工人,也只是偶尔能闻到一些气味而已,因为它的生产过程是全封闭的。
杨五良是燕山石化二甲苯装置工艺班长,1984年技校毕业就进了工厂,已经在PX的生产一线工作了30年,住处距离车间步行15分钟左右。
杨五良描述:“刚一下厂时就觉得有点儿香味,其他没有觉得怎么样,在了解了整个生产过程和装置以后,觉得这东西真没什么了不起的。天天在装置现场,当班期间每小时都要巡检一次,检修时(PX)沾在皮肤上会稍微有一点白印,拿水一冲完事儿。”48岁的杨五良身体结实,面色红润,很多人猜他只有38岁,他骄傲地告诉大伙,自己的儿子已经读高二了,个子更高,身体更结实。
“但我要如实地讲,PX的生产过程是有风险的。”曹湘洪曾经是中石化集团公司副总裁,在石油化工企业工作了30多年,也直接管理过车间生产,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石油化工装置。
曹湘洪说,石油化工生产确实是危险的生产过程。以炼油为例,加工的原料是原油,出来的产品是汽油、柴油、煤油等,原料和产品都是易燃的。还有一些生产过程的压力很大,最高可达3200公斤/平方厘米,“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儿的面积上承受3200公斤压力,你说危险不危险?”有些是高温炼制,有一点儿泄漏就会着火,引起爆炸。
但风险不等于事故。曹湘洪表示,根据自己对各类石化装置风险的认识,PX生产过程比其他石化生产的风险相对较小——它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很多分过程中的反应压力和温度都不是很高,最高压力只有30多公斤/平方厘米,最高500℃的反应温度也是石化生产中的常规条件。
并且,在PX装置设计上,有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物料泄漏为例,曹湘洪介绍,生产现场有可燃气体报警器,发生泄漏时能够提醒工作人员把装置停下来,有时候泄漏会直接泄漏到地下罐里,不可能跑到外面的街区上,现在很多企业都使用雷达测漏仪,能够检测到管线、阀门、接头出来的非常少量、鼻子闻不到的泄漏,检测后就可以进行处理。
曹湘洪特别提醒,其实天然气的爆炸范围比PX的爆炸范围大得多,天然气一旦泄漏会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明火爆炸威力特别大,可以毁坏整个房间甚至整座楼房,他建议人们在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时要注意安全防范。
“大家都去动物园看过老虎、狮子,如果笼子没关好,老虎跑出来,就会伤人。”在曹湘洪看来,这就像石油化工生产过程,有风险,但不等于事故。
对于PX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曹湘洪解释,工厂必须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上脱硫、脱硝、除尘装置,生产排放的气体及污料要进行回收处理,不允许直接排放,这与其他企业相似。PX生产过程中会有副产品——苯,这是致癌物,不允许进入到环境中。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