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马克思曾经说过,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责任与使命,集中体现为反映和引导时代精神,塑造“文明的活的灵魂”。
增强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实践,同时为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南。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努力研究和回答当今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塑造“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既不侧重于对时代问题进行经验描述,也不侧重于对时代问题进行情感表达,而是侧重于对时代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解答。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全面反映现实、深层透视现实、合理引导现实。马克思说过:“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现实应当趋向的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就是以新的理论思维和理念展现新的世界、确立新的理想;以创新性思维看待现实,揭示现实所蕴含的多种可能性,对现实进行“利弊权衡”和“价值排序”,建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中国问题”并不仅是地域性问题,而同时是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总体背景下,我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就必须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深刻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大尺度”与“小尺度”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围绕这一总目标,积极探索和回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思维
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是以概念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理论思维以逻辑化的概念系统规范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在理论层面规范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变革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变革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跟上甚至引领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塑造“文明的活的灵魂”的重要价值取向。
理论思维的变革源于现实生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从最具基础性和普遍性的内容和方式上看,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的现代化”。这主要表现为日常经验科学化、日常消遣人文化、日常交往社会化、日常行为法治化以及农村生活城市化等。而从深层次看,“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则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代转型过程。在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推动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化。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描述和解释世界的现代概念系统和知识体系,向人们展现了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世界图景。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各种学科日益交叉、相互渗透,在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变革了人们的理论思维方式及其所构成的世界图景。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和他所开辟的哲学道路,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它把现实生活和时代的科学精神所引起的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升华为时代的理论思维。当今时代的理论思维变革,集中表现在深刻改变了以素朴实在论为代表的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以机械决定论为代表的线性因果论的思维方式、以抽象实体论为代表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唯物辩证的理论思维和能动反映论的主导地位。这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促进当代理论思维变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培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塑造“文明的活的灵魂”,从根本上说,就是塑造满足文明进步要求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前提的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塑造和培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价值论。它认为,人作为主体,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改造,让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价值观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其中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与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它规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是同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密不可分的。所谓社会价值导向,就是既以社会的名义提出价值要求,又以社会的名义引导个体认同这种价值要求。在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矛盾关系中,社会的价值导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从总体上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并从总体上塑造和引导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多样化的,与个人的利益、欲望、兴趣、情绪、嗜好等个性化因素直接相关。但仔细剖析个人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就会发现:个人的价值目标总是取决于社会的某种价值理想,个人的价值取向总是符合社会的某种价值导向,个人的价值认同总是服从社会的某种价值规范,个人的价值选择总是依据社会的某种价值标准。也就是说,在社会的价值体系中,个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总是具有社会性内涵的,这主要表现在个人价值观中的社会内容、社会性质和社会形式等方面。因此,解决个人价值取向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社会的价值导向问题。通俗地说,要解决“我到底要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解决“我们到底要什么”的问题。如果在“我们到底要什么”的问题上扑朔迷离,那么,对于“我到底要什么”也必然模糊不清。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培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用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导向、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规范个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