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给土地财政去疾,关键不在于形成一刀切、大一统式的行政政策,而在于构建可以打通土地、金融、行政程序的制度环境
日前,一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引发关注。这份根据23个省份公开审计报告及其相关数据研究出来的报告显示:土地偿债是多数地方政府的普遍选择;土地偿债比重的高低,与地方经济活跃度密切相关;地方的政府性债务压力,导致了部分地方违规“曲线偿债”的行为出现。
无疑,部分地方财政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土地收入,会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治理方式产生直接影响。在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转型升级任务加重的背景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形成的聚合效应,关系着宏观经济能否协调健康发展,关系着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构建是否能尽早成型。
土地财政依赖症的弊端,在过去多有显现。一些地方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因征地引发的社会事件时有发生,表明土地财政占比过高有可能扭曲地方治理,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形成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模式后,还可能养成地方的懒政惯性。“穿新鞋走老路”,一些地方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上打折,在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上原地转圈,更有甚者,在局部利益诉求下,突破了“法无规定不可行”的施政底线。
土地财政的痼疾已是众所周知。关键在于,如何根据经济形势的要求减轻其负面性。
尽快建立围绕土地制度的综合制度环境是必要前提。目前有一种情绪化认知,将土地财政视为一些地方出现社会事件或债务隐患的第一成因。殊不知,社会治理是否有创新能力、金融风控机制是否完善,影响着土地能否合理合法开发。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看,土地资源本就是经济增长的原始驱动力。特别是对于缺乏经济禀赋、难以形成特色产业、市场发育滞后的地方来说,依靠土地谋求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在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现实面前,给土地财政去疾,关键不在于形成一刀切、大一统式的行政政策,而在于构建可以打通土地、金融、行政程序的制度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以提高对土地开发各个环节的刚性管理,让土地储备阳光化。
落实现有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调控相关政策是当务之急。“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是既定政策,对维护好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纠正厚此薄彼的土地利益分成格局意义重大。各方利益越平衡,土地开发的非制度性成本就越小,土地就越能发挥应有作用。此外,房地产调控也应从治标式的短线调控,转向治本式的长效调控,避免急功近利式的措施频繁改变市场预期,放大个别地方对土地的饥渴需求。
优化央地关系、鼓励社会创新是重中之重。目前,中央政府财权较大、地方政府事权较多的格局依然存在。随着地方承担的支出义务持续上升,在不能迅速拓展稳定的财税来源的情况下,地方确实不得不依赖于土地收入。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善分税制等改革,让地方财权事权实现更高水平的统一,帮助地方获得稳定财源,降低土地收入在财政中的占比,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推进税收制度等改革,激发社会活力,以繁荣的民营经济弥补财政所需。
政策方向已经明确,土地财政去疾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既定的改革方案,及时跟进、稳妥推进,土地财政依赖度的下降可期,地方财政结构的优化可期,而土地财政和地方债中包含的潜在风险,也可随着改革进程逐步消除。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