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浙江奉化居敬小区居民楼垮塌事件发生一周,3名涉事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但事故引来的思考仍在继续。
每一栋居民楼,都带着一段历史,承载百家忧乐。这栋并不算“高龄”的危楼,背后同样有着复杂的纠结。这其中,有着20多年的时光流转,所属单位已经解体,建筑商也已去世,让加固责任难以落实;这其中,有着25户居民的利益纠葛,加固拆迁投入巨大,各户情况不同,让意见难以统一;这其中,也有着基层政府的治理难题,谁来定标准做检测,如何筹措资金保证公平,让行动举步维艰。
一栋危楼的垮塌,应该让更多危楼的存在进入视野。仅居敬小区,就还有不少已被评为C级或D级的危房。更何况,各地都有一批建于二三十年前的砖混房屋进入“早衰期”。如何解开垮塌楼面临的种种纠结,让尚未倒塌的危房转危为安,是亡羊补牢的必要之举,正考验着我们的治理能力。
补上制度的缺环,是化解纠结的首要之举。极少有危楼无先兆地垮塌,奉化这栋居民楼的住户去年6月就开始反映问题,垮塌前一晚还有居民听到了墙体开裂的声音。如果没有忽略发自危楼内部的细弱求救,没有延宕施救与疏散措施,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事实上,2009年附近已有一幢楼房倒塌,而当时正是因为摸排及时、处置有力,倒塌时居民已经全部转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那些不符合相关维修政策的老旧房屋,相关方面应建立定期检测修缮等制度,给群众安居系上“安全带”。
在更具流动性的社会中应对各类风险,也是对法治效能的考验。我国的建筑法规定了建筑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主体的法律责任。应该说,制度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社会几十年来的变化发展太快了,市场主体的变更真如云起云散。如何在变动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中,做到守法的恒定性,责任分配的可落实性,的确是一个法治难题。这需要更加精细的制度设计、更负责任的职业伦理。
危楼施救,由于涉及多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对地方治理的精细度和耐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些危楼不是“不能拆”,而是业主“不愿拆”。比如,奉化倒塌楼之所以长期没有加固或搬迁,就与居民意见不统一、对置换房屋和补偿不满意、不愿意承担部分资金等有关系。业内人士透露,任何地方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都没有通盘适用的“一揽子方案”,必须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反复协商沟通,以耐心和细致回应群众的正当诉求,才能把棋走对,把路走通。
正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人的居住形态发生了改变,人们陆续从传统的院落进入城市的楼房,居民楼成为竖起的街市和空中的家园。“建筑质量”不只是个行业术语,更关系群众的家园安危。而危房问题也如同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一个具象,揭示出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我们既要重建瓦砾中的家园,也要未雨绸缪地倾听和回应危楼的呼救,并以更加细致和审慎的态度,为人们的安居梦筑起制度的保护网,这需要各责任主体的共同担当。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