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就像你可以不关心政治,政治却随时影响你一样,看似“遥远”的“四风”,却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联。不妨以本报近期的几篇报道为例:
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剩菜的方式,参与 “光盘行动”。他们经历过艰苦生活,“对忍饥挨饿深有体会”;他们不会讲大道理,也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伤面子”,只是很朴素地认为“粮食来之不易,生活富裕了,也不能忘了勤俭”;他们并不懂国计民生,却会算最简单的账:“我们7个人一天若节省两斤粮食,一周节省多少?一个月节省多少?”
张俊敏,北京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回家乡创业办书店,没想到光办证盖章,就历时3个多月,花了不少钱,在多个部门间跑了30多趟。书店终于开张,各种检查、收费、罚款也跟着来了,不交钱就拿书,最多的一次拿走了140多本。张俊敏梦见城管要查封他的书店,等他从梦中惊醒,城管果真到了店门口……最后,他一气之下关门不干了。
对17100人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3.8%的受访者高度关注整治“四风”;90.8%的受访者力挺此次行动;9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然存在“四风”问题,官僚主义尤甚;91.5%受访者认为整治“四风”须与法律对接。
看似不相关的报道,却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一个年轻人的境遇,可能是一群青年的人生缩影;一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摆脱不了社会环境的浸染;而一个社会的风气,则是党风政风的映射,它们相互作用并彼此影响。
舆论将此次整治“四风”,看成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次“整风”运动,其必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领导者和先进力量的代表,执政党的作风直接影响政府作风和社会风气,进而对全社会,以及年轻人产生影响。
当奢靡享乐成为一些党员、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坏习惯”,社会风气也随之污染——我们重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反思“节俭能改变什么”时,面对的是铺张浪费日渐盛行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风气里耳濡目染的年轻人,自然不会把艰苦朴素当时尚。于是,大学校园的餐厅里,剩饭剩菜被毫不客气地扔掉。
当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之时,自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北漂青年回乡办证屡受刁难,张俊敏的创业梦被无情打破也就并不奇怪。
反“四风”并不是第一次,整治党风、改变政府作风一直都在进行中,但其艰巨性显而易见——90.4%的受访者认为“四风”问题依然存在就是例证,而90.8%的受访者力挺整治行动,足见民心所向。
此次整治“四风”,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发放福利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这是民众眼见的事实。政府作风的转变也毫无疑问,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被撤销,“要实行最严格的行政审批准入制,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要一律取消”,显示出政府转变职能的决心。
面对问题不容易,给出答案更困难。要让整治“四风”卓有成效,即让公众最关心的“反四风不要成为一阵风”,长效机制是关键。只有当整治成为常态而非“运动”,当权力约束替代道德劝戒,当硬制度改变软规则之时,“四风”才可能得以根治。
比如,实施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管住政府随意乱伸的权力之手,让官僚真正变成公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失去存在的空间;建立约束权力的有效机制,以财政预算的公开,管住政府乱花钱的手,由此才能真正制约“三公”消费,刹住奢靡享乐之风;确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有错必纠,让权力不敢肆意妄为,为官者才能不突破底线;让舆论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在民意的支持和民众的监督之下,党风政风才能发生根本转变。
“四风”不仅关乎党风的好坏,也与青年相关,关乎他们的成长环境,就业状态;与社会相关,关乎社会风气,民生福祉。因而,民众才会力挺整治行动,他们不希望整治“四风”变成又一种形式主义,同时期待相关的制度能够建立健全,让党风政风的改变持久有效。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