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的开启,改革的进程将不断受到检验。那么谁是检验主体呢?这个检验者应当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改革说到底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感受应是改革质量的终极标尺。改革如果只能带来远期的繁荣,却要一、两代人付出动荡的人生代价,就不是好的改革。相反,改革如果只带来一时的短期好处,却可能损害甚至毁掉大多数人的未来,也不是好的改革。人民要的是实在并且可持续的改革红利,要的是人生不断向好的保证。
古今中外,国家的崛起与中兴都在相当程度上是改革的结果。但历史上的改革常常只围绕增强国家实力展开,民众的利益处于次要位置。这几十年改革从民生领域开始,又把终极目标落回到民生。纵观过去35年,尽管出现过一时的“失败群体”,但从改革全过程看,受益面几乎是全民,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改革称得上是真正“人民的改革”。
人民满意改革,但这种满意的形成和呈现都是不均匀的。首先,人民的概念很宽泛,社会的利益多元化不断发展,要全体中国人在同一时间对改革、尤其是对某项具体改革都满意,这很不现实。人民满意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在同一时刻有多数人对改革满意,二是对改革的全过程形成绝大多数人的满意。
改革不可追求在推出时社会满意度的最大化,改革者要相信民众建立在长期感受上的理性和判断力。中国政治的连续性使得改革协调好短期和中长期目标成为可能,确保改革的长期战略一以贯之。
如何分辨民众的态度,是这个时代的新课题。民意与舆论不完全相同,大多数情况下还有较大差异,这一认识对时下的中国社会很重要。就民意来说,它已是多元的,应遵循多数人意见,尊重少数人意见,同时让劳动者的呼声获得最大意见权重。
作为全面崛起的大国,中国改革决不可能是某种“单项竞赛”,它的综合性必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人民的利益最直接表现在民生领域,国家的持久强盛和繁荣又是这些利益实现的唯一可靠途径。由于民粹主义走强,舆论很容易较多专注于改革与民生的关系,而忽视甚至排斥改革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但这决非是中国社会的真正本意。
回头看中国民间对改革总的满意和35年间不同时期起起伏伏的态度,我们就能悟出,改革让人民满意是既明确又曲折的过程,它对应的是一个不容分拆的民意大系统。
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中国社会不仅更多元,也对意见表达更积极活跃。但改革让人民满意的原则必须坚持,而且这种坚持有时意味着承受短时期部分人和部分舆论的不满意。无论改革者如何追求全社会意见的最大公约数,未来围绕中国改革的意见纷争都很可能多于前30年。
改革真正让人民满意是一种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它比西方政治中常见的取悦短期民意要更严肃,也意味着更多的政治担当。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国家进入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这个国家的执政者和人民注定荣辱与共。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