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偶然翻到鲁迅、胡适的几封写给母亲的信。鲁迅平时的文章多凌厉、忧愤,运笔常有苍凉之味;尤其狠狠地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更时常语出惊人。写给母亲的信则严守儒家的孝道,且流露着对该价值观的认同和忠诚。在这一基本点上,胡适和他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胡适和母亲有朋友成分在其中,遇事尚可探讨;鲁迅则只呈现汇报、聆听的姿态,令人不忘他的长子身份,有提挈家风之味。
一封家书头枕的底本很多,既有家风使然,又有书写者、拆阅者的人格背景、受教育水平使然,又有当时当世那纷扰而牢笼百态的氛围、价值观使然……家书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形制上已比较成熟,其内容之丰盈、情感之多至,书写亦庄亦谐,或潇洒或质朴,更为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及。
再往前看,刘邦《手敕太子文》、诸葛亮《诫子书》、姜维《报母书》、欧阳修《与十二侄》、文天祥《狱中家书》等,已在文学庙堂的极高处供奉。百代读来,其谆谆之叮咛、愀然之节律,慷慨其情,譬喻其理,仍不由得不令做父母、做儿女的常拿出来读读。
现在的中国,“家书文化”呈现出一种消逝的趋势。过去的信笺变成今天的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过去的“专此布复,恭请金安”变成今天更平等、更似友情关系的互祝快乐。当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文化形式的偏好。今天,仍有不少人坚持传统的家书形式,享受笔墨带来的独特快意;而这些有古典情结的人如果遇到实在工作忙、没工夫写,也多半会发一条短信、打一通电话代替。
但正如全球化带来的担忧一样,文明的内部价值总量是在不断增加,呈爆炸趋势的;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则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缺乏识别性。今天的人越来越少在文化的细节上动脑筋,而更专注于开发新的文化形式,我们的身后——残次品、半成品就扔了一地。比如过年过节互相转发的垃圾短信,部分代替了家书的功能。如果是你本人写的也就罢了,很多传统家书也并不长篇大论,文采也不那么讲究,写成什么样我都认了;但各种垃圾短信近于劣等文人的行活儿,实在既没内容也乏形式。
如今,以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形成的“多维家书”,很难讲已妥善接过了传统的家书形式,且保证其固有的文明价值不流失。“家书文化”消逝,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守得住文明价值而以新的文化形式妥善相迎,就会变成好事。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