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本该是审美的休闲游,却频现不文明丑闻。“审丑”是一种集体自省,惟有舆论形成对不文明者的压力,改变才会来得更快一些。
国庆长假已渐近尾声,新华社探访全国多个景区,发现本该是审美的休闲游,却成了不得不直面国人公德缺陷的“审丑”之旅。升旗过后的天安门广场留下5吨垃圾,游客不顾警示随意攀爬圆明园古墙遗址,贵州苗寨景区游客打群架,宁波高速路堵车乘客下车“扛”走旁边农田里的大冬瓜……
这些不文明出游的新闻,在整个长假期间频频见诸网络和各种媒体。看起来在《旅游法》首度实施的这个黄金周,不文明的现象并未明显减少。是游客的公德水准在逐年下降吗?当然不是。
由于自媒体发达,任何不文明的蛛丝马迹,都可能被微博“报道”,进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放大”效应。我们要看到仍然丑恶的一面,但也不能漠视已然改善的另一面。比如天安门广场的5吨垃圾,相比往年其实已经大幅减少,证明游客的素质是在逐年提升的。
当然,这并非是为那些还很泛滥的不文明行为寻找借口。“审丑”是一种集体自省,惟有舆论形成对不文明者的压力,改变才会来得更快一些。只是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改变已经在发生,只是彻底转变可能比我们希望的来得缓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经济迅速腾飞,很多“暴发户”去欧美旅游,和如今一些内地人一样,也常常当街吐痰、大声喧哗、喝酒闹事、不排队、随地乱丢烟蒂垃圾等,饱受舆论非议。当时一些国际饭店为避免声誉受损,甚至明确表示不接待“台客”。随后,台湾当局和民间团体倡导了十几项运动,如“勿随地吐痰”、“说话讲礼貌”、“上车请排队”等,被称为台湾的新形象运动。
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台湾,经过20多年的努力,游客形象才有了极大改观。大陆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整体素质的提升的确很难一蹴而就。从网络上来看,似乎人人都对不文明行为嗤之以鼻,可现实中为何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观?是举止不文明者从不上网发言,还是人们的内心和行为之间可能出现分裂?不管答案是什么,都说明从个体道德自省,到集体的公德意识;从内心道德意识,到现实行为习惯,都需要付诸时间。
新华社的一则报道就很耐人寻味。其中提到,和内地频现不文明行为相比,多数内地人在香港都很守规矩,一位游客的话很有代表性:“内地人来香港游玩,看到大家都遵守秩序,自然而然会学习,养成好的习惯”。这或多或少说明,环境的压力,是文明提升的重要力量。但改变个人的道德意识容易,改善整体的公德环境很难。
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不能指望下什么严刑峻法的“猛药”。在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之外,更多只能靠教育引导,让更多人意识到文明出游是基本的素质,让更多人行动起来,让不文明者感受到被孤立的压力,总会看到国人旅游形象焕然一新的时刻。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