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1.手机垃圾短信息有“骚扰型”,多为恶作剧、“黄段子”、小道消息;有“陷阱型”,多是骗取用户钱财;有广告短信。短信业务的确给运营商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有些短信正成为一种“信息公害”,让人不堪其扰。一些急于开发新客户的新企业群发不少短信广告,绝大多数的垃圾短信制造者是运营商、“三无”产品经营者、诈骗者。现在应尽快完善相关监管法规,先管住短信服务提供者,垃圾短信这颗毒瘤,迟早是会被根除的。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______。
A.垃圾短信成为信息公害
B.垃圾短信为何屡禁不止
C.法律监管垃圾短信尚未到位
D.切实治理垃圾短信
2.当然,《舌尖上的中国》如此热遍全国甚至热传海外,多少会有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未必能够完全复制。但《舌尖上的中国》在规律上却并非完全可遇不可求,如果文化产品能够立足生活,深度开掘,提升专业含量,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与观众的体验和情感自觉沟通,那么电视文化不仅可以创造收视率而且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最有效的载体.
这段文字没有直接支持的观点是______。
A.《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B.《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典型作品
C.《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传承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效载体
D.《舌尖上的中国》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
3.目前我国并不缺乏好的设计,人才也不少,但如何与生活、市场结合,让设计成为产业,其间还有不少障碍。一是艺术家与生产厂家缺少交流的渠道,二是设计师闭门造车的不少,三是厂家对设计缺乏兴趣。许多专家认为,对设计的现代认知应该推广到所有企业,让企业舍得投资。只有明白了设计是未来竞争的主要资本,是国际社会衡量产品的主要标准,是消费者购买天平中的主要砝码,企业才能拥有重视设计的战略眼光。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______。
A.设计者与企业沟通不畅制约着设计的市场化进程
B.国内企业对设计水平的评价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
C.企业不愿在设计环节投资造成大批设计人才流失
D.企业对设计的漠视阻碍了我国设计的产业化发展
4.对于企业管理风险,网络安全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安全性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越大越好的。你可以通过一进门就对每一个人进行严格审查的方式来改善一间银行的安全与风险管理,但是如果采取这种做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利益。因此所有这些企业都在寻找着一个合理的安全的平衡点,这样的局面给另外一些公司和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为了在执行安全的同时吸引和留住新客户,他们需要根据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来选择特定的计算机安全解决方案。
下面阐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
A.网络交易将走向消失
B.网络安全的保障是相对的
C.特定情况下,公司应该放弃网络交易
D.应该尽最大可能保障网络安全
5.大唐帝国的开放品格和强盛国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影响。作为唐朝手工业产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对海外诸国都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域外对从唐朝舶来的丝绸、瓷器等物品的追逐,就好比时下潮人对苹果手机和iPad的垂青一样,唐三彩也裹挟在这种洪流中漂洋过海,生根发芽。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论述的是:
A.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力
B.域外崇尚唐朝物品的各种表现
C.唐朝货品的运输路径和方式
D.唐三彩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
6.先秦儒家的“人情—秩序”理论一方面确实存在压抑人性、压抑情感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其正面价值,它是站在治世的高度探寻人生修养之艺术,将个体性情自由与群体政治需要融为一体,把情感发动与秩序建构统一起来,为治世之道开出了一剂良方。先秦儒家的这种治世理论对于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有益的启示。如今,我们在强调个性自由的同时,也应当为这种自由设定一个边界:社会和谐。唯有如此,个体真性情的发动才能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个体与社会才能达成统一,而这正是和谐社会建立的根基。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先秦儒家“人情—秩序”理论的______。
A.时代特征
B.现实意义
C.独特价值
D.深远影响
7.若论城镇化与非遗保护的关系,似乎存在着矛与盾的关系,因为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现代化和全球化。城镇化进程是人口从乡村往城镇聚集,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下降及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城镇化带来的最大的变动还是人的变化:人员流动、身份转换、社区聚落的打教与重聚、重新择业、接受新商业模式、接受城市文化价值和伦理等,最终都关联到人的生活方式的剧变和文化习俗的嬗变,而人恰恰是非遗的主体承载者,因此,城镇化对于非遗传承带来的冲击是传统文化遭遇现代化、全球化影响的较集中表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_。
A.城镇化进程中要重视人的变化
B.城镇化进程中要有效兼顾非遗保护
C.城镇化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手段
D.城镇化与非遗保护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关系
8.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素,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根据文意,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______。
A.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B.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D.消费者在消费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就会更多地青睐低碳产品
9.公众心目中的佛教寺院,往往是这样一幅图景:远离凡尘,香烟缭绕,晨钟暮鼓,清心寡欲。这也是必然,寺庙除了是出家人的清修之所,也承担着实现净化、安慰等宗教的心理和伦理功能。不过,这样的认知同样需要反省:我们是不是把从各种文化传奇、文学作品中汲取来的认识,当成了一种普遍的想象,强加给了现代社会中的寺院?毕竟,武当不一定有狂道,青城不一定有隐侠,金庸笔下连扫地僧都高深莫测的少林寺,也从来就不曾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_。
A.社会想象对佛教寺院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B.要正视现代社会中的寺院,就要抛开对寺院的固有认识
C.佛教寺院承担着实现净化、安慰等宗教的心理和伦理功能
D.想象中的寺院不曾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
10.撰写历史的人,也许他对世界的认识尽可能客观了,但就在他尽可能客观的同时也无处不渗透着他的主观。在历史记忆中写哪些不写哪些?客观上要求写哪些?而我又不想写哪些?这些都是一种较量的过程,是一种主客观较量的结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可能都是被别人过滤过的东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_。
A.撰写历史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客观
B.历史是一种主客观较量的结果
C.不能相信书本上的历史
D.被写下的历史可能都是主观的
华智答案解析:
1.【答案解析】选D。材料首先指出垃圾短信成为信息公害这种现象,接下来分析此种短信屡禁不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垃圾短信的措施。阅读可知,材料在整体上属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结构,其语意重点在于最后的“总”,即要切实治理垃圾短信,D项表述正确。A、B、C三项均是材料的细节信息,未抓住材料的关键语意,排除。故选D。
2.【答案解析】选B。由首句“《舌尖上的中国》如此热遍全国甚至热传海外,多少会有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可知其成功有一些必然因素,故A正确。C项由“电视文化……成为文化传承的最有效的载体”可知其正确。D项由“未必能够完全复制”可知正确。B项无中生有,并不能从文段得知。故选B。
3.【答案解析】选D。文段主要说的是如何让设计成为产业的问题。从“对设计的现代认知应该推广到所有企业,让企业舍得投资”以及“只有明白了设计是……企业才能拥有重视设计的战略眼光”,可以推断:目前我国企业不重视设计,这阻碍了我国设计的产业化发展。因此选D。A项“设计者与企业沟通不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且“设计的市场化进程”也与文段的“让设计成为产业”的表述不符。B项“对设计水平的评价”文段中没有体现。C项,文段只是说,专家认为要“让企业舍得投资”,并没有提到企业不愿投资导致“大批设计人才流失”的问题。故选D。
4.【答案解析】选B。由题干中原句“安全性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越大越好的”,“因此所有这些企业都在寻找着一个合理的安全的平衡点。”可推出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文意。故选B。
5.【答案解析】选D。文段尾句重点阐述了“唐三彩”这个话题,下文的内容也应与此相关,故选B。
6.【答案解析】选B。首先审题,根基提问“主要是说明……”返回原文,由原文“不能否认其正面价值”和“对于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有益的启示”可知文段主要强调先秦儒家“人情—秩序”理论的正面价值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有益启示,即“现实意义”。A、C、D项都不够准确。故选B。
7.【答案解析】选B。文段话题涉及城镇化和非遗保护,主要强调了城镇化不可避免地会给非遗保护带来冲击,其意在说明,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重视非遗保护。故选B。
8.【答案解析】选B。从“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可知,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是导致推行低碳消费方式不断深化过程的原因,而非B选项所述的“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B选项错误。故选B。
9.【答案解析】选B。选项A中“特殊的作用”外延过大,且不是材料主要内容,可排除;选项C、D均以偏概全,仅以材料的部分内容作出推断,不是这段材料的主要意图。故选B。
10.【答案解析】选D。文段首句说撰写历史的人在撰写历史时无处不渗透着他的主观,A项错误。B项本身表述无误,但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C项属于过度引申,应排除。文段从首句开始强调历史形成过程中主观的作用,末句又说我们看到的历史可能都是被别人过滤过的东西,仍是在强调历史在撰写中无处不渗透着主观。D项符合题意,故选D。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