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们(秦始皇、唐太宗)在位期间,或创立新制,开拓疆土;或知人善任,对外开放。这些举措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然,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还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的控制。”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 )
A.两位皇帝都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
C.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实事求是评价
D.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随着尼克松的访华,中国加入了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阵线和竞争者的行列,中国在想要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尼克松的访问为中国开辟了与美帝国主义及其同伙和解与联合的道路。同时,……与美国结盟标志着中国领导层已脱离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动,脱离了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材料体现了( )
A.全球史观
B.社会史观
C.文明史观
D.革命史观
3、庞卓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学者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作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作出一定的阐释。”这一史学思想说明,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 )
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
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
C.在正确的史学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
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
4、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个观点主要针对我国的传说古史,其内容包括: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研究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按照该理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尧的传说比禹的传说出现的要早
B.《左传》中关于禹的记载比《诗经》中相关的记载可信度要高一些
C.东汉以上没有信史
D.研究上古史,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具体回答为什么在世纪之交要撰写新版本的《全球通史》时说:“新世界需要新史学。今天,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世界同样要求我们有新的史学方法。 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产物,而90年代的新世界则正如教皇保罗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响力’的结果。”能体现作者思想的是( )
A.教皇保罗六世崇信科学技术
B.全球史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C.历史的研究方法要与时俱进
D.科学技术广泛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6、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
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7、 “(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与材料观点主旨一致的是( )
A.重视分类叙述法
B.倡导全球史观
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
D.倡导文明史观
8、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较为适当( )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9、埃里克•沃尔夫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中写道:(18世纪)一些欧洲国家正在谋求统治地位,而其他国家正在谋求自身的认同和独立。每个正在奋斗的国家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社会,都受其特殊精神或文化的激励,这种观念无非是为了证实它想形成自己独立国家的愿望和正当性。独立的、一体的文化概念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文化方案。该材料说明18世纪欧洲的( )
A.文化才开始形成
B.文化是多元化的
C.文化具有民族性
D.文化的政治性质
10、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历史时期一句不同的史观的指导会产生不一样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在革命史观的指导下,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90年代,在现代化史观指导下大多肯定洋务运动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上述评价的差异不能反映价值判读的( )
A.客观性
B.随意性
C.相对性
D.时代性
华智答案解析:
1.【答案解析】选C。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具体评价,不是评价方法,应排除。题干材料将两位皇帝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价,既看到了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又看到了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分阶段评价,B项错误。题干属于历史评价,没有体现道德评价,排除D项。
2.【答案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观的理解能力。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从材料中看,对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的评价显然是站在意识形态的角度。故选 D 。
3.【答案解析】选C。C由材料中“作出一定的判断”“作出一定的阐释”,可知A、B错误。C项与材料中的信息相符合。D项错在“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这样的历史研究是不科学的。本题考生容易错D项,主要原因是历史研究总是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史学家要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判断进行阐述。
4.【答案解析】选D。尧的传说和禹的传说都是传说,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哪个更早哪个更晚。故A不正确。《左传》和《诗经》中关于禹的记载都是源自传说,故B不正确。C项表述绝对。从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传说中的古史期、传说中的中心人物和古史社会状况,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因此,研究上古史,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故选D。
5.【答案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理解能力。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的历史背景,因此,历史研究也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故选C。
6.【答案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的理解能力。记录的是历史的真实,解喻的是对历史事实的阐释,主要体现个人的观点。故选C。
7.【答案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世界各国互相联系的历史。即每个国家都是全球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全球史观。故选B项。
8.【答案解析】选C。题干仅是对三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的评价,其是在历史事实基础的主观评价,仅是说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或是史实的片面的主观意见,来判定可信与不可信,都片面的,故AB项排除,C项正确;题干仅是对三个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分析,作出的“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的评价,并不是说绝对说三者都“不明智”,而且,“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述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答案解析】选C。 “这种观念无非是为了证实它想形成自己独立国家的愿望和正当性。独立的、一体的文化概念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文化方案”,作者认为民族、独立的文化适应了民族的认同和独立的社会需要。因此C正确。A明显错误,文化早已产生,并非18世纪开始形成。作者强调独立的、一体的、民族的文化,并不强调多元文化,排除 B。D项过于强调政治性,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社会需要,较片面,排除D。
10.【答案解析】选B。本题从“革命史观”到“现代化史观”体现A客观性。从“普遍否定”到“大多肯定”体现了C相对性。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体现D时代性。而两种结论都是有事实依据和正确史观指导的,因而不能反映B随意性。
欢迎关注上海华智公考微信号(witsunhz),或扫码领取该项目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