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正因为笔下有千钧,记者更需“心中有道义”,坚守职业道德、社会责任。24日,中央宣传部、中国记协召开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工作交流研讨会,要求全国各省份年内都要建立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总结经验、部署工作的同时,也再次提出了新闻道德的问题。
时事评论观点:
当前,新闻遭遇了一个全新舆论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也面临着全新的拷问。在追求“快”的风尚下,在追逐“利”的驱使下,或是以真相为幌子,道听途说,随手剪贴,当起了谣言的“二传手”和放大器;或是以监督为旗号,有偿新闻或者有偿不闻,“一面发帖、一面删帖,正反都要钱”。虽然只是极少数人,但这样的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新闻敲诈却影响颇大,如同雾霾和毒瘤,侵蚀着媒体的公信,戕害了新闻的肌体。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对于一个人,有力的约束,是守住道德底线的原点;对于一个行业,强效的监督,同样是防止失序的起始。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陆续铺开,正是要用道德的自律、监督的他律,净化“新闻雾霾”。从浙江推广社会监督员,建立“负面案例清单”;到陕西建立管理工作台账,实行一事一办一销号,回应群众举报;再到北京召开新闻评议会,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试点两年来,各地新闻道德委员会如同一股清流,冲刷附着在“新闻共同体”身上的污垢。
在这样一个媒体转型的时代,用道德挺起新闻的“脊梁”,尤为重要。真实、公信,清白、干净,是任何一个媒体人都要恪守的准则。
“告知家人,吃草莓会致癌”“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95后女网友用身体换旅行”……类似的虚假新闻,的确能博人眼球,但得到的是点击量,透支的却是公信力,失去的更是人心。更何况,在信息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源,假如被谣言牵着鼻子走,任意转发,甚至主动制造假新闻,只会让我们一再陷入“信息唾手可得,真相依然稀缺”的困境。记者编辑身体力行的道德自律,不仅是对“谣言源”的一个封堵,也是对“网络公民”的一种示范。
另一方面,网络技术改变着媒体格局,尤其当“互联网+”袭来,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乃至生存压力。然而,整个社会法治精神尚有欠缺、市场规则尚有漏洞,这些制度的罅隙、道德的盲区,考验着良知与操守,让媒体人“节操失守”的风险增大。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更多、更有效的监督,筑牢那些可能导致滑坡的坍塌点,才能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才能让新闻事业健康地发展。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在心头的哨所,有道德和良心在站岗,有更多眼睛在监督,我们才有可能安全前行,顺利完成自己的航程。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