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如果你对一个毫无审美情趣的科学匠人说“我的忧愁像漆黑的夜晚,浓的化不开”,他一定觉得你不通逻辑、不可理喻,然而这样的比喻在文学上确是司空见惯的,倘若不这样类比,文学的趣味恰恰会降低很多。从科学的逻辑上来说,“异类不比”,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公理,而从文艺的角度来看,异类之比却能比出绝妙的审美意境。从上述分析来看,确实正应了那句话--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科学的呆板来自于其求真的天然属性,在科学的世界里容不得半点含糊,严格的逻辑性界定清楚了科学的边界--世界原本客观,人类当然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它。
然而,真正面对物质世界的,始终还是人自身,科学充其量只应扮演中介性的工具角色。人类所需要的终究还是“精彩”,而非“呆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原本也该是精彩的,呆板的科学只是其一重属性,甚至是次要属性。当医生把人体单纯看作一个物体而以所谓“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当核物理学家只服从于核弹的杀伤等级、当生物学家跃跃欲试于克隆出完整的人时,科学的呆板甚至显得有点可怕,因此,科学的“精彩”已经不纯是科学所具备的修饰,而成了科学发展的必需,否则,当科学沿着自身演进的逻辑阔步前进而将“呆板”进行到底时,可能也就是科学终结之日。而何时能彻底还原科学原本的“精彩”之日,也就是科学真正昌明之时。
科学的精彩需要为其注入人文的色彩,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的护佑。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自由,科学只是人在面对自然世界以寻求自由的工具,因而本质上科学就该是人文性的。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人性的标准和底线,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其实就是揭示了科学具有人性底线的一个方面。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真,要尊重自然的规律,更要追求美和善,也要尊重社会的规矩和审美取向。
科学的精彩还需要通俗地传达。科学不应该是象牙塔里的思维游戏,其工具属性决定了它要走向大众。科学家在向大众传达科学的成果时,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剥去术语和名词为科学带上的冷艳面具,让科学变得可亲近、有温度、走入寻常百姓家。只有这样,科学才能真正赢得普罗大众的广泛共鸣,获取最为宽广的群众基础。
时至今日,人类的异化已十分深刻,不得不说,在这其中科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手机低头族”无处不在、转基因争议日甚一日、中医存废众说纷纭,甚至“文科生”成为一个轻贬义词的今天,讨论科学的“精彩”问题显得正合时宜,而这或许正是当今社会诸多重要问题能够得以破解的希望所在吧。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