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计时六年 调研三十一个省区市
补齐发展短板 实现冲刺目标
抓住找准发展短板、明确发展战略、细化任务分解的关键机会,确保全面小康“庄严承诺”如期兑现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宣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庄严承诺。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生活,中华民族的千年憧憬;小康社会,历代诸多思想家的理想社会。如今,新中国成立65周年,小康,终于从梦想变成现实。
“65年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说。
追求不止于总体小康。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还有6年时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9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工作时说,“十三五”规划要衔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并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
“冲刺”阶段,正是需要总结收获、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的关键时刻。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启动了一项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型调研,意在对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冷静地寻找各地的发展短板。同时,通过对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领导同志、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大量基层群众,以及权威专家学者的采访,为各地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提出高“含金量”的对策建议。
这些对策建议,一部分已是省一级的发展战略,正在分步实施、限期完成;有的则是建立在基层调研基础之上富有现实意义的对策;有的则是各领域专家的研究共识,政策参考性强。
“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任务目标进入收官阶段,各地的完成情况如何?真实的家底怎样?还有哪些短板、面临哪些挑战?很有必要盘点一下,以利于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全面小康建设要在最后一个五年规划期内完成,此时更要抓住“找准弱项短板、明确发展战略、细化任务分解”的关键机会,确保全面小康“庄严承诺”的如期兑现。
用“新常态”校准差距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两个翻一番”的数字指标,而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集束式目标群。其中,相当重要的是所提到的“两个重大进展”。
要实现“两个重大进展”,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大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大指向,即2020年的小康社会将是一个真正全面的小康社会。其中的关键是‘全面’二字,不仅包括地域上的全面,还包括社会群体的全面;不仅包括经济意义上的全面,也包括社会状态和社会价值意义上的全面。”辛鸣说。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平均小康并不等于全面小康。”辛鸣强调说,“尽管我国在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但如果不能抓住时机解决推进全面发展中遇到或产生的若干具体问题,经济优势就很可能大为逊色。这也正是我们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按照‘全面’的要求寻找发展短板的意义所在。”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4%。中央高层多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7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
受访专家表示,“多挑战”、“稳增长”、“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惠民生”、“防风险”等,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词,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新常态下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全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此时,特别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各地需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基础上,找准自身的发展差距,尽快找到适应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找到“冲刺”全面小康的力量支撑点。
用新理念“寻找短板”
在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感慨颇多。如果不是真正用脚丈量过华夏大地,俯下身子探访过各社会阶层的差异化诉求,很难真正体会“中国国情”四个字的特殊含义。
根据调研分析,目前困扰各地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广东、湖南、湖北、宁夏、重庆、四川等地都谈到了此类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广东提出了产业与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重庆制定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四川升级了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这些举措均旨在“反哺”落后地区,以实现缩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以“先富”带动“共富”的目的。
与凸显的区域城乡发展失衡“比肩”的另一短板,是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江苏、上海、北京、山东、河北、青海等多地,或是饱受“大城市病”困扰,或是土地资源紧张制约发展,或是遭遇环境污染“拦路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还要记得起乡愁,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
“在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压力都很大。”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对本刊记者说,如何既化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又不因噎废食、制约发展,“这个度很难把握,又必须把握好”。粗放也能有增长,但粗放增长的结果,谁都不能承受。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难以做大是长久以来的心头之痛。“江西、福建、广西、海南、西藏等地的发展现状,对照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下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解决老百姓收入翻番的问题,是这类地区在‘冲刺’阶段面临的一个困难任务”,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韩保江教授这样认为。
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攻坚问题在各地都比较集中。天津、吉林、辽宁、安徽等地都意识到,唯有实现产业结构的“跃升”,方可找到更广阔的新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元旦前夕在河北考察时说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云南、贵州、甘肃等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帮助上千万人口脱离贫困,依然是一项艰巨耗力的系统工程。
一些能源大省,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阵痛”强烈。山西、黑龙江、陕西等地,正在寻求从“一煤独大”、“能化当家”的发展困境中突围之道,能否摆脱对能源产业的过度依赖,真正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一个考验。
河南6000万农民城镇化水平还不高、新疆反恐维稳形势严峻、浙江提出亟需重塑商业信用体系,等等,也折射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处客观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东部一些地区虽已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指标,但GDP的结构质量高不高、经济结构合不合理、能否保证持续健康发展,都面临各种新的压力,新的挑战仍旧存在。”龚维斌说,比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东部发达地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压力就可能进一步显现。
“全面小康,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是发展的逗号,绝不是句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内容要求更高,已经画完逗号的东部省份,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辛鸣说,“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各地更需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决定性阶段,松懈不得、大意不得、盲目不得。”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