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本应由法律程序解决的纠纷,却进错车道,拥堵到信访领域,造成“涉法涉诉信访”的堆积和“诉访怪圈”的形成。针对这类突出问题,中央政法委日前印发《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等三个文件,力图从理顺出口、防止法律程序空转、畅通出口三个方面,把进错车道的信访案件引导到法治轨道上,以打破怪圈,让信访的归信访、法律的归法律。
汉代的“缇萦救父”,是著名的古代“上访”故事。缇萦为救父亲,上书汉文帝,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感动了汉文帝,并促成了肉刑的废除。假如这个故事穿越到当下的法治社会,将是典型的“诉访不分”案例:作为公民本来可以提起上诉,或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对父亲的冤屈进行矫正。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信“访”不信“法”,不仅会削弱法治,也会使信访制度不堪重负,这正是此轮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所要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
早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上,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就已被确立为政法机关的四项重点改革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弃访转法”,但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该“转”的进不来,“转”了之后不解决问题,或是该“退”的退不出、形成了反复缠访等。此次中央政法委三个文件正是对症下药,直指难点,比如严格界定“诉”与“访”的标准,杜绝“踢皮球”;原则上提出了执法错误或瑕疵的认定标准,依法纠错;建立信访事项依法终结制度,使无理缠访案件依法退出,等等。
拆掉堵在法律之门前面的路障,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导入法律程序,关键在于让群众感到法律的“比较优势”。实践中,为什么不少人宁愿上访、缠访闹访,也不愿意走进法院的立案大厅?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法律“不好使”。而产生这种感觉的土壤,一方面是某些领导缺乏法治思维,采取法外途径解决以“息事宁人”;另一方面,少数政法部门“宁踢皮球,不惹麻烦”,在矛盾纠纷化解面前不敢担当。这就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划分清楚“诉”与“访”的标准与界限。该谁管的,不给推卸的借口;不该管的,不给插手的空间。
同时,对那些虽然进入法律程序,但由于执法错误或执法瑕疵,导致问题始终得不到依法公正解决的,需要及时启动法律程序,依法纠错,还当事人以公道。“凡是有错误的案件必须得到依法纠正,凡是有瑕疵的案件都要给当事人一个说法”,中央政法委的要求,表明了勇于纠错的决心。
法律的终点是公正。对于很多陷入“无限申诉”怪圈的群众来说,可谓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终结怪圈,需要用公平、公正的案件终结制度,给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一个出口。这个出口不仅是制度的出口,也是情绪的出口。尤其是对于信奉“情理法”统一的国人来说,案件终结不等于撒手不管,息诉罢访不等于简单的息事宁人,而在于还一个公道、给一个说法,同时指一条出路。对有些困难信访群众而言,案件的终结退出,意味着基层党政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接手,把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好、生活帮扶好,促使其回归正常的轨道。
信访作为采集民意的手段,在我国古已有之,比如史书中记载的“敢谏鼓”“诽谤木”等。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既是维护法治权威的要求,也蕴含着疏通信访渠道、更好联系群众的制度初衷。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强调,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目标,也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通过融之以情、导之以理、平之以法的制度改革,实现从“依赖行政手段化解”到“依法按程序处理”的转变,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现代治理局面才能得以形成。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