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导言】“中国大妈”是网络上引用美国媒体调侃中国中年女性大量收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而来的一个新兴名词。《华尔街日报》甚至专创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华智特别为大家解析一下这一现象。
一、事件由来
2013年4月国际金价大跌,中国大妈疯狂抢金一战成名,她们与资本大鳄的角力被无限放大。此后,黄金又在2013年4月12日和4月15日经历了一次震撼暴跌,直接从1550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307元/克)下探到了1321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261元/克),导致“中国大妈“纷纷被套牢,引起恐慌。“中国大妈”现象的发生,说明了中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投资上也需要合理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投资。 2013年,在中国大妈的推动下,中国黄金消费增长了32%。
二、相关评价
中国“大妈”基本是35岁到65岁年龄段的女性。将35岁作为起点,大妈应该是已婚女性,中国女性35岁时大多步入婚姻;将65岁最为终点,是因为65岁以后人们消费和投资欲望会减弱,往往更多考虑获取回报而非向外投资或消费。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共有6.5亿女性,约占总人口的48%,35岁到65岁年龄段共有2.78亿女性。根据常识可以判断,这一年龄段是女性中最主要的收入和消费群体。
中国大妈们是普通老百姓,她们出手抢购实体金,当然也有传统观念的“存金藏银”因素,但主要还是期望财富保值和规避通货膨胀。“抢金潮”其实映衬着中国民间投资理财渠道的匮乏与不足,大妈们把钞票换成“黄货”,也更凸显提振内需消费的隐忧。
中国大妈加入抢金潮,其实也是一种变相存钱。“中国大妈”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000年,中国GDP总量约10万亿元,而到2013年快速上升近57万亿元。同期,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00余元上涨至约2.7万元。家庭财富的快速增长催生了“中国大妈”的到来。然而,当大妈们面临着大额消费的压力,住房、教育和养老等问题时,她们渴望利用投资来实现财富的增值。
但是市场似乎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接住大妈们的闲资。鉴于国内民间投资渠道匮乏,加上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限制了中国投资者在全球多个市场进行多种资产之间的合理配置。
“中国大妈”既有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提升和改进的一面,也有不容忽视的一面。要动态地而不能静态地来看“中国大妈”的经济行为特征。比如,大妈投资者可以分为两类:有相对盲目出手,在证券交易所焦虑地观望、听风就是雨的;也有一部分高学历、高智商、自学能力非常强的家庭主妇,具备相当的金融和经济知识以及投资经验。而纵向比较来看,今天的“大妈”和10年前“大妈”也很不一样,她们知识视野更加开阔,更加自信,喜欢谈经济和理财,同时更加注重生活的幸福。
要真正释放内需,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做好养老健康等保障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同步”、“两个提高”、“一个倍增”,这些量化指标的落实,应该让普通公众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大妈对未来、对“中国梦”有信心。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