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
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同志提出“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两个清醒认识”凸显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多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现实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全国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400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环境污染严重,全国受污染耕地多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雾霾等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37%,荒漠化土地占27.4%,生物多样性下降。一组组数据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这样的局面再不下决心扭转,后果将不堪设想。
“两个清醒认识”揭示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等特点,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1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仍然是一项艰巨任务,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确非易事。面对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挑战和群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而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任务叠加、生态环境旧的欠账和新的问题叠加,实在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两个清醒认识”是对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深刻警醒。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一些领导干部并不清醒。有的陶醉于通过透支生态环境换取所谓的发展成果,对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视而不见;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漂亮的口号,而不去真正付诸行动;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局部的、单项的工作,而不是作为全局性、系统性的要事大事来抓,由此导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思想不自觉、行为不主动、措施不得力。只有把这些糊涂认识切实纠正过来,才能把环境治理好、把生态建设好。
妥善处理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还形象地把二者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其中三句话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光讲绿水青山而不顾金山银山,老百姓长期处于贫穷状态,这是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贫困污染”,难免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最终也保不住绿水青山;光讲金山银山而不顾绿水青山,甚至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近年来,不少地方大力推动生态美与百姓富、环境好与经济兴并举共进的实践已经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那种一讲发展经济就要去破坏环境、一讲保护环境就没办法发展经济的思想和行为,不是懒就是庸,终究会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洪流所淘汰。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的统一体,“两座山”兼得是最佳选择。但从局部来看,当二者冲突时,究竟怎样取舍?习近平同志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试想,如果一个地方水脏了、空气浊了、土壤坏了,经济指标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仔细权衡发展天平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分量,作出明智的选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越好,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等的吸引力就越强,好生态带来好发展。而且,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在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明媚的阳光卖出了好价钱,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呈现广阔的美好前景。
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
红线,就是不能超出的界限、不能逾越的底线。生态红线观念的缺失,必然导致生态环境保护的随意性。对此,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这体现了我们党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划定生态红线,是现实所逼,又是形势所需。长期的过度消耗、过度开发,使我国重要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如不划定生态红线,生态欠账就还不上;一旦生态赤字过大,经济和文明就会濒临崩溃。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继续深入推进,一些地方仍在无节制地占土地、建园区、盖工厂,如果不划定生态红线,土地、林地、湿地、草原等生态资源就很难保住,最终将失去生存发展的根基。
划定生态红线,必须系统思考、整体谋划。注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划分生态功能区,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当前我国生态赤字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的情况下,生态红线必须高设,特别是林地、湿地、荒漠植被和物种四条生态红线更要设得高一些。否则,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就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很难实现。
生态红线一经划定,就要严格遵守,绝不能退让,退让就要受到惩罚。这就好比通电的高压线,是不能随意触碰的,否则就要付出代价。只有严起来,才能使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水源涵养地、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区得到切实有效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对物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现在,吃绿色食品、饮干净水、吸新鲜空气、享宜人气候日益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相反,一旦发生雾霾天气、企业污染、水源破坏等环境问题,公众反映就十分强烈,有的地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诉求,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增强党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高度,在更好提供物质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多地向人民群众提供生态产品。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围绕治水、护林、净气、保土、降污等重点工程,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然是公共产品,其生产行为就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在其生产过程中就要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发挥政府的作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强化“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的理念,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只有这样,才能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一些地方之所以抓经济增长劲头大、抓生态保护力度弱,要害在于“GDP至上”的考核体系在发挥“指挥棒”作用。这样的考核方式不改变,各级干部就很难自觉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再也不能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采取分类考核办法,不搞“一刀切”。有的地方即使生产总值排位下滑,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做出了贡献,也是英雄。相反,对简单为了生产总值增长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特别是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但不能算政绩,而且要追究责任,甚至终身追究责任。
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之所以得不到有效制止,症结在于法律法规偏软、惩处不力。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加强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正式施行,标志着环境污染执法进入新的阶段;一些地方也已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为规范各方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有的城市设立了生态法庭、生态检察院、生态警察局,对环保违法行为形成了强大震慑。这些做法值得推广。坚持用制度管人、按法规办事,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坚强保障,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