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当前,要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上,就必须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经济,真正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效率分为劳动效率、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其中资源配置效率是第一层次的,因为它提供了劳动、生产发挥作用的背景条件,制约着劳动效率、生产效率。从人类已有的经济实践来看,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为什么会如此呢?
第一,各种资源所有者配置资源的目的在于效用最大,并因此使得资源配置总体的效用最大。资源配置是各种资源例如资本、土地、劳动等所有者的资源配置,资源的命运就是资源所有者的命运。以商品生产为例,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社会需要该商品的使用价值,该商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生产者才能盈利,这样的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正是这种规律引导着每个资源所有者的行为,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
第二,市场配置可以使各种资源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具体途径是交换,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分工的原则是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斯密的论述,这种发挥了比较优势的分工,能够充分提高各种资源乃至整个社会的效率。通过互相交换,不仅每个人的蛋糕做大了,而且社会的蛋糕也更大了。
第三,市场配置资源可以高效地收集和利用各种信息。经济运行是有成本的,收集和处理信息是经济运行的主要成本。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掌握着与自己相关的、可以利用的信息,他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因此,市场经济较之于其他经济体制,能更为准确地收集和利用信息。
第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是竞争状态下的配置。马克思在论述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时指出,某一企业由于率先创新而获得超额回报,这种超额回报随着其他企业的跟进而迅速地平均化,于是又有了新的创新。这意味着,当资源所有者把其所有的资源都配置于某个行业或产业时,就存在着事实上的优胜劣汰,创新就成了每个企业的自觉行动。同样,试图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国家和地区也处于竞争状态,他们必须提供好的社会及人文环境,以使资本和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通过把企业做好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具体途径是通过创新引领资源配置。奥地利学派就十分推崇企业家精神,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就是去发现、去看、去感知、去认识、去行动、去捕获。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企业家,而不是依赖资源丰富。
如果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其结果会是低效的,计划经济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典型案例。低效的原因在于:一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有成本的,计划经济下的信息是纵向传递(市场经济下的信息是横向传递),不仅会产生时滞,而且容易失真;二是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证明,政治家会在给定的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于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更愿意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政绩的地方,而不是最有效率的地方。
价格机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并非人们有意创造,但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在反复交易中所形成的价格完成着社会核算的功能,体现并传递着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无比丰富的信息。这种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指引着资源的合理流向,引导着生产者最有效率的生产、消费者最节约的消费。比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某种资源稀缺,价格就会上扬,随着价格愈来愈高,人们要么节约使用,要么寻找替代品,或者创造出替代品。再比如,某种资源投向某个地区、某个产业的回报高,或者预期未来的回报高,就会吸引新的资源流向这些地区、这些产业。而那些回报低,或者投资相对饱和的地区或行业,资本自然就会被抽走,经济结构由此得到调整,产业升级也因此而实现。亚当·斯密把这种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命名为“看不见的手”,马克思则表述为价值规律。冯·米塞斯断言,离开了市场价格人们将不知道资源的稀缺程度,不知道资源如何分配才能达到最大效用。
市场经济条件,人们要做的是完善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不是干预价格。干预价格会使信息失真,误导各经济主体,最终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干预价格的情形却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到,主要包括:其一,限制价格。例如农产品的价格一上涨就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扬通常是因为短缺,上扬的价格可以刺激生产,从而使价格在下一个生产周期降下来。抑制价格则传达了相反的信号,无法有效地刺激生产,最终使产品更为短缺。其二,各种补贴。补贴也是干预价格,以家电下乡为例,家电行业产能本就过剩,补贴则会刺激生产,使产能更加过剩,错失产业结构调整之良机。其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货币发行过多,由于担心货币贬值,人们会把资本更多地投向不动产,导致不动产泡沫,严重干扰经济秩序。
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习惯是一种力量。习惯表现为驾轻就熟地重复过去的行为,是对习惯所包含的“知识”的深层默认。习惯虽然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时却比正式制度的变革还难。
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常常不知不觉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积攒的“习惯”的干扰,比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理解为就是用行政手段上新的项目。实际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并不在于上不上项目、上什么项目、上多高技术层次的项目,而在于谁来选择项目、承担项目成功和失败的主体是谁。市场经济下的投资主体应当是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着力点在于造就强烈而普遍的市场经济氛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激情,促使资本和人才更加自由地流动。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