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事件回放】
11月2日,网友“说实话难啊”在人民网发表文章《写给基层公务员们的一封信》,劝诫基层公务员们要“身在官场,志在为民”,引起网友热议。
《写给基层公务员们的一封信》原文:
老朽已是六旬有余,过去也曾辅佐过几任基层官员。因为看不惯官场习气,而又严重缺乏情商,因此愤而下海经商。经过十几年的惨淡经营,虽无大富大贵,百姓的日子也算硕硕有余。
因为职业的习惯,闲暇下来仍是愿意写写文章,发发论坛,在报刊上一书胸臆。再因为实话实说,很多文稿直指官场的腐败,比如高薪养廉,退休双轨;再比如土地财政,分配不公等等。因此不少的公务员对老朽产生极大的不满。在跟帖或私信里,拍砖的有之,污蔑的有之,恶语相向的有之,甚至侮辱人格的还有之。
抨击官场的腐败现象,当然是只对事,不对人。不论是权利寻租,还是官场的特权,这本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社会病态。因为你们也是官场中的一员,因为你们没有贪腐的职权,或者是没有贪腐的条件,或者是本身就洁身自好,没有贪腐的私念,因此也对老者的文章恶语相向,或者是进行人格的侮辱,这些笔者都理解,也报以无所谓的态度。
你们说:你们的生活很可怜,你们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们说:你们也是人,你们也要生存,也要养家苦口;你们说:你们是管理社会的中坚,没有你们的管理,没有你们的努力,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就会动乱等等等等。 不能不承认,官场中也存在“贫富不均”。因为现在的分配制度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照职务分配。职务越高薪酬越高。地区越发达,薪酬越高。因此,有职务的与没有职务的不一样,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薪酬不一样,基层公务员与高级别的公务员薪酬也不一样。这就形成了官场中的苦乐不均。这也是社会的不公平。也是需要亟待改进的问题。
然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你们也是幸运儿,你们也在享受着官场的一些特权。比如高薪养廉下的很多的福利呀,补贴呀,奖金呀等等,比如退休双轨制的养老保险呀等等。这些福利与特权,一般的职工能享受吗,一般的农民工能享受吗,那几千万下岗失业的职工们能享受吗?你们说你们不如国企的工资高,更不如合资企业的工资高,这些高工资的人群具备你们享受的待遇吗?具备你们享受的社会地位吗?假设,你们真的委屈,真的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为何不去国企单位,为何不去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为何不去下海经商?更何况你们还可以熬年头,还可以向上走,还可以当上科长处长,这些企业工人就望尘莫及了,农民工做梦都不敢想了。既然基层的公务员生活如此的艰辛,那么,如今公考的大军何以还如此的趋之若鹜,通向政府的独木桥上何以要挤断脊梁?
你们对现状的不满,不过是与那些实权在握这相比,与那些搞权力寻租者相比,与那些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者相比罢了。如果你们俯下身来看看每月只有1--2000元的企业职工,比一比那些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农民工,在比一比那些失业后无所事事的工人们,你们就是幸运儿啦!你们就知道自己的价值啦!如果你们身在官场,志在为民,就应该与百姓站在一边,成为反腐败的力量,成为反权贵的中坚!
后续报道:
动机——看不惯一些“诉苦”帖
李志友多年写作生涯中,从没有一篇作品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11月14日,作为嘉宾的他参加了人民网的话题讨论,与网友全程互动,“还是支持我的人多一些。”
齐鲁晚报:当时发这个帖子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志友:主要是看到一些公务员的“诉苦”帖子,说基层公务员工资低、压力大,而领导收入高,心理不平衡,里面有一种明显的消极情绪。所以我就想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劝他们,只对事不对人。
齐鲁晚报:消极抱怨的根源在哪里?
李志友:公务员队伍确实存在“贫富不均”的现象,因为现在的分配制度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职务分配。一般来说,职务越高、地区越发达,薪酬就越高。职务大小,地区贫富不一造成公务员薪酬的差异。
但是,这不是抱怨的理由。因为跟大部分老百姓比,公务员职业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工资待遇,都是很好的。你不肯俯下身子,而总是眼光朝上,跟领导比当然会心理不平衡。
齐鲁晚报:我们注意到,帖子发出后,网友们的评论大体分成了两派。
李志友:有赞的,也有拍砖的。肯定和支持我的人占大多数,其中以普通网友居多,认为我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反对我的人里面,当然有不少是公务员。其实也可以理解,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
公务员这个职业,本质上应该是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跟其他职业比也不应该有什么优越感。目前在国内,官场存在腐败现象,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引起人民反感。而各种福利待遇既不公开又不透明,又引人联想。你的服务做不好,还抱怨工资、待遇,普通网友们不反对才怪。
分配不公是社会的通病,不光公务员队伍有。虽然一些基层公务员薪酬偏低,但是公考这座独木桥上仍然摩肩擦踵,公务员这个耀眼的光环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令人心动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下你再抱怨,就不应该了吧。
经历——
“体制内的经历让我看透不少事情”
以1993年为界,李志友的人生经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此前20多年,他在“体制内”一家大型国有农场办公室工作,最终升至办公室副主任。多年来的体制内生活让他“看透”了种种弊端,深感困惑与无解。借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下海”经商大潮,“在同事们疑惑不解的目光中跳入商海”。
齐鲁晚报:农场的经历,对您上网发表一些针砭时弊的帖子有多大影响?
李志友:我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唐山一家国有农场,在办公室做些文字和接待工作。现在的一些不好风气当时也有。比如,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即使只来一个人,也要一桌子的人陪,我们管这个叫“一个客人九个主(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朱镕基总理来考察的时候坚持要吃盒饭,让我很受触动。之后,我写了一篇叫做“不陪吃喝”的评论稿,发到了当时唐山一份行业内的报纸的头版上,引起了不少人关注。
但是,这种吃喝的风气仍然存在,而自己又无能为力,很困惑,很无奈。“体制内”的经历,让我“看透”了不少事情,在中国,大国企内的环境跟官场有不少类似的地方,所以我在帖子中说自己是“过来人”。
齐鲁晚报:下海以后还会关注一些社会现实?
李志友:对。1993年辞职后开始做塑料包装生意,但一没资金二没背景,开始的两三年时间,日子过得很艰难。一直到1996年,在天津的一个地方,东拼西凑买下了四间两层的门面商铺,生意才逐渐稳定下来。十几年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过日子也算绰绰有余。
据我观察,这么多年,一些机关的风气并没有多少改变。比如,我家去年想买个房子,需要结婚证明,但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家里的东西早就没了。我和老伴就去民政局开证明,不管怎么说,对方就是不给开。后来,我们又去居委会开了证明,办了其他一些手续,好不容易才办成结婚证明。
但结婚证要交100元钱,要收据,民政局的那个年轻人就说,结婚证就是收据。没办法,钱还得交。
涉及到官场和公务员的一些作风问题,我就会评论评论,前两年还出了书。
风气——
“拥权自肥”成为很多地方的问题
2005年后,学会上网的李志友逐渐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2008年注册了人民网论坛,李志友至今发表的“精华”帖已达100多篇。纵观李志友的帖子,几乎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场不正之风而发。
齐鲁晚报:如何评价官场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李志友:就一些官场现状而言,“拥权自肥”问题成为很多地方存在的问题。公款消费屡禁不止,高薪养廉受到公众嘲讽,还有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也十分普遍。广为社会诟病的“土地财政”更是明显的与民争利行为,因此造成的强拆强征恶性事件屡有发生。“与民争利”还是“与民谋利”?这是大是大非问题,是执政党为谁服务为谁谋利的试金石与分水岭。我写帖子,也只是说了普通百姓的心里话而已。
齐鲁晚报:官场上的不良习气与基层公务员抱怨的“工资待遇”问题,其间有什么联系?
李志友:很多的基层公务员对薪酬待遇不满,就与“风气不正”的大气候有关,与“上梁”的不良影响有关。现在的公务员们,多多少少都会掌握一部分公共权力,这就为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搞“权力寻租”、搞些灰色收入创造了条件。而队伍中一旦出现了这样的人,就会对其他人造成影响,进而导致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乃至抱怨。
齐鲁晚报:2014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又创新高。作为“过来人”,对于将来可能从事这项职业的人有什么忠告?
李志友:虽然都是十年寒窗,但进入政府的毕竟是少数,没听说过有多少公务员辞职去当工人、农民的。一句话,能考上公务员的,都是幸运儿,希望他们能够身在官场,志在为民,与百姓站在一边,多些为人民服务,少些消极抱怨。同时,更希望改变政府职能,改变公务员的终身制,改变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
(原文载:齐鲁晚报)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