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学校体育场馆是全民健身设施的“主力军”。可实际上,除了个别“典型”,其他大部分利用率并不高。只有学校场地开放常态化,才能促进体育生活化,而这还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支持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呼吁了好多年,推行了好多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能成为普遍现象和主动行为,个别地区做得好的典型难以复制推广。知易行难,难在何处?
听一位地级教育部门体卫科负责人说,当地学校曾尝试过体育场地开放,确实很受周边群众欢迎,健身者纷至沓来。没想到的是,开放了几天之后,早晚在跑道上遛狗的、打完球在场边支个炉子烧烤的,此种“热闹景象”层出不穷。如果打球的人发生了冲突,或者使用器械不慎受伤,这些账都要算到学校管理的头上。对此,校方感到力不从心,不得已,开了几天又关上了大门。场地开放一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案。场地开放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否配套,决定了场地开放的实际效果。从一些较为成功的例子看,场地开放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因为牵涉安全、经费、人员等多个方面,相应的政府部门联动才能确保开放无后顾之忧。但现实中,学校场地开放往往流于一句简单的要求,学校作为落实方缺乏动力,还有“添麻烦”的抱怨。各个相关部门缺乏更高层面的协调,场地开放只停留在“示范校”、“示范区”的阶段,其为全民提供服务的价值大打折扣,意义也随之变味。
场地开放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希望得到更多支持,但不意味着自身不去多想办法。相关数据显示,学校体育场馆占全国公共体育场馆近70%,是全民健身设施的“主力军”。而青少年体育恰恰是全民健身的低洼地带。除了体育课等学校安排的时段,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并不高。别说对附近社区开放,对本校学生都做不到课外时间开放。没有场地保障,学生参与运动往往流于空谈,对于学校来说,这当属分内之事,不能因为场地还不具备向社会开放的条件而一起封杀。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边缘化的状况日久,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后果的严重,但面对场地开放这样的具体问题,又缺乏刚性约束和相应管理。是否真的重视,不言自明。
学校场地开放的意义在于常态,常态化才能促进体育生活化。一些地区和学校做了积极努力,却没能获得更大范围的回响,说明场地开放还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推进,才能让典型成为普遍。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