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要打破一方得益、一方受损的惯性思维,找寻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从试点方案公布算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走过5年半。但媒体最近的回访,却发现这一改革进展缓慢。先期试点的5省市,有的还在“思考当中”、有的正在“摸清情况”、有的干脆“纹丝不动”。即便是领风气之先的省份,也因动作过小而被戏称为“半吊子改革”。
并轨的大方向明确,试点推进却如此艰难,根本原因还是那句话:“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从比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比照企业职工,被视为“向下并轨”的改革,必然会使利益格局发生一些变化。更何况,一些事业单位能吸引人才,本身就是以较高保障待遇作为较低工资的补偿,推动改革打破了这种预期,阻力更大。
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让人“老有所依”,而不是彰显身份的差别,双轨走向并轨,可说是制度伦理所在。也要看到,事业单位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运行多年,其本身必然带有巨大的惯性。计划经济时期,养老走的是单位包办的“单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养老改革也相应划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路线图,双轨制正是这一路线图实施过程中的产物。要推动改革,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双轨制,价格闯关之前存在价格双轨制,汇率改革之前实行汇率双轨制……突破一个个双轨制的过程,也是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更何况,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如果从保障到收入的改革不能配套,这一继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重大举措,也将难以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养老金双轨制,是改革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破解改革难题固然需要道德勇气,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改革的智慧,打破一方得益、一方受损的惯性思维,找寻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近日表示,“所谓的并轨,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进”。这个“共同的方向”,应该是整个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降低那些严重冲击社会底线的畸高保障,也提高那些有失公平的低水平保障。从2005年起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对差别较大的企业退休高级职称科技人员给予倾斜,都体现了这样的政策思路。
先试点再铺开,是中国改革的“经典路径”。只是,不少人难免会犯嘀咕:凭什么事业单位改,公务员却不改?为何有的事业单位改前改后差别不大,有的却出现大幅滑坡?这些质疑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养老制度改革呼唤足够完备的顶层设计,改革过程必须做到协调统一。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论及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五大重大关系时,所着重强调的。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正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破解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难题,既需正视历史沿革带来的现实逻辑,也要加强提高改革协调性的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这一改革中复杂的利益博弈,最终以此为突破口,推动改革大业向纵深迈进。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