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以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性本能是个体发展的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意识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组成,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低级、最简单的因素,包括以性为中心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种欲望。尽管人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它实际上支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前意识是指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从前意识到意识的转变难度受联想强度和心理内容本身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前意识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它除去不合适的(比如痛苦的、羞耻的)潜意识内容,并把它们压抑回潜意识。
同时,弗洛伊德还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属于无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能的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自我”是意识部分,“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就必须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自我”在其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具有惩罚性的功能,当儿童有某种坏行为时,良心就会使他有犯罪感;而自我理想则具有积极的功能,它使得儿童积极向上。简单的说,超我代表着人类的道德标准和发展的高级方向。
弗洛伊德把人看成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和身体某些部位受刺激而产生的快感。在人的生活中,性的能量——力比多既可以直接表现为性欲,也可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还可能转化为艺术、科学、哲学等高级文化活动。因此,在弗洛伊德的眼中,心理的发展也就是性的发展,即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比多投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继有不同的身体部位成为力比多的活动和兴奋中心,这些部位就叫做性感区。据此,弗洛伊德将幼儿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称为心理性欲阶段。具体划分如下:
口唇期(0~1岁),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口唇部位,婴儿会时时将手指头或其他东西放到嘴里吸吮,即使他并不饥饿。口唇期又分为初期和晚期。
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肛门。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区域(包括尿道口)的感觉使儿童产生愉悦。儿童以排泄或玩耍粪便为乐。这一时期,应对儿童进行便溺训练,使儿童学会控制排泄过程,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前生殖器期(3~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注意到两性器官上的差异,抚摩生殖器(手淫)可产生快感。这一时期幼儿会对异性的父母一方产生恋爱。男孩对母亲的性爱称为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女孩的爱情对象是父亲,把母亲作为多余的而置于一边,称为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由于儿童惧怕自己的同性父母一方的惩罚,便必须压抑这种情结,而被迫与他们认同。此时,超我便产生了。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个性发展方面的许多差异都是由于上述各个发展阶段进展的不同情况造成的。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在某一阶段如果得到过多满足或受到过多挫折,就会在其人格中留有该阶段的特定印记,造成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固着和退化。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与另外的心理活动有因果关系;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持续的;现在的心理特征或病症可以追溯到过去,追溯到幼儿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弗洛伊德的理论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儿童发展中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得以凸现。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了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略了社会、文化、意识、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以及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格的影响;同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成人性压抑问题的基础之上,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此外,埃里克森还认为个体的发展是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阶段进行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能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超我产生了。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同一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理想和责任,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握事件时的内在自信等各方面的协调整合。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本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当两个人愿意共享和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时,便获得了真正的亲密感。如果一个人未能确保自己的同一性,就会在与情人的交往中过分关注自己,不能忘我地关心对方,因而难以产生真正的感情共鸣,导致孤独感。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发展任务便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这里的“繁殖”是一个意义相当广泛的词,不仅指生儿育女,关怀、照料下一代,而且还指创造新事物和产生新思想。埃里克森更侧重于后者。有的人即使没有孩子,但是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有所作为,亦能获得繁殖感。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随着时光流逝,老年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离开了工作岗位,社会角色的转变,收入减少,亲友、配偶的相继离去。因此,老年人需要做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重大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而是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作用。这无疑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大进步。其次,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三个成人期的新阶段,把发展界定为终身的任务,还将弗洛伊德的每一阶段的内涵扩大,给出了新的解释。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举措,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