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日前在接受访问时表示,现实中,一再出现受贿者因贪入狱,而行贿人却逍遥法外的情况;行贿犯罪是受贿等职务犯罪的重要诱因,应坚决杜绝对行贿犯罪“法外施恩”。
有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检察机关查办行贿犯罪7827人,同比上升37.9%;今年一季度查办1891人,同比上升6.1%。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是对“孪生兄弟”,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这两种犯罪的处罚却并不“对合”,主要表现为对行贿犯罪处罚宽缓。原因是多样的。费孝通曾指出,乡土中国是个“礼治”的社会,崇尚“礼尚往来”,使得“来而不往非礼也”、“官不打送礼的”等处世观念在很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一般人看来,送人情与行贿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正因此,社会普遍认为行贿出于无奈,没有意思意思就不能获得公正对待,对行贿者表现出同情、宽容。在司法实践中,目前侦查人员发现和证明犯罪主要依靠行贿、受贿双方的供述,如果行贿人不予配合,案件将很难突破,这决定了行贿人可以拥有一定的谈判优势。而在审判过程中,行贿罪中“为牟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要件限制了行贿罪的适用范围,同样引起争议,因为很多行贿人并没有准确的不正当利益诉求,但攀上高官所付出的成本总会在日后不断获得回报。
对行贿人、受贿人处罚的不对等,并非我国所独有。在西方司法体系下存在“控辩交易”的司法制度,这是指在司法审查的前提下,刑事案件的检察官和被告双方达成满意的倾向性意见的程序。它通常包括被告人为得到比可能受到的指控相对较轻的量刑,而作出承认一个较轻的犯罪或数个指控中的一个或几个的有罪答辩。这一司法设置因为牺牲了司法应有的公正性而受到争议,却一直发展迅速,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司法资源有限性的问题,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随着反腐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开始认识到疯狂行贿的危害丝毫不亚于受贿,尤其是“围猎”干部的行为。在查封一些贪官财产时,竟然搜到瞠目结舌的现金……让人不得不诧异于行贿力量的强大与疯狂。早在2009年,备受关注的黄光裕案件宣判之后,对行贿人予以有效追究,就被认为具有风向标的意义。除了司法实践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再次明确了行贿罪的追诉标准,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1万元以上的,应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打击行贿者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及时甄别、发现并查处那些变相隐蔽的新型行贿方式。一些传统的行贿方式,比如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已变得不那么流行,行贿者开始围绕此挖空心思、多方钻营。另外,要提升贿赂犯罪的侦查水平,拓宽技术侦查手段在侦破贿赂犯罪案件中的运用范围,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监控、微信、微视等渠道发现线索和证据,而不仅仅把破案突破口寄希望于行贿人口供之上。
更多时候,对行贿人的“法外施恩”是迫于无奈,从宽处理是为了获取破案口供。只有通过提高侦查水平,进而摆脱对行贿人口供的依赖,并完善关于行贿犯罪的刑罚规定,才能从根本上惩处“围猎”的行贿行为。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